爱游戏app:山东协和学院首席专家盛振文:让双创教育深入师生“基因”
【教育报导 记者 陈全】2012年末,党的十八大举行,会议明确提出:“科技立异是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有必要摆在国家开展大局的中心方位。”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至“十四五”开局的2021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第二篇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纲要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立异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这正是山东协和学院多年来坚持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山东协和学院取得了3金1银6铜的好成绩,实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中的金奖零突破,获奖数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山东协和学院始于1993年,2011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经历了从非学历培训到学历授予、从专科层次院校到本科层次高校的滚动式发展。对此,长期投身教育事业的山东协和学院首席专家盛振文感慨良多。“办妥民办学校,你要想到他人想不到的事,要做到他人做不到的事,做好他人做了却没做好的事,勇于攀登高峰,也勇于扬帆大海。在经历多年的教育实践后,他也开始思索一条更加可持续的民办教育发展之路。“客观来说,民办教育仍是处于公办教育有利弥补的位置。这也意味着民办教育在政策支持、资金筹措、发展前景上有相对限制。”想要解决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要找到民办学校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经过不断调研和分析,经验丰富的盛振文教授把目光锁定在了民办院校灵活的办学机制上。“团结一切力量,凝聚一切智慧,挖掘一切潜力,激发一切活力,整合一切资源,民办院校只有依靠这五个‘一切’,才能在机制灵活的基础之上获得竞争优势。而想要把这种优势保持下去,只能靠不断的创新。”盛振文为此特意向记者举例:“多年以前,摩托罗拉、苹果、三星三分手机市场,但当初的佼佼者摩托罗拉现在已经销声匿迹,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持续的创新, 失去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对于势头良好的苹果来说,道理也是如此。假如为了可以更多售卖前一代手机,而减缓新品的上市速度,也会失掉现有的竞争力,由于总有人在做更‘新’的东西。” 立异不仅是开展的途径,一起也是开展的方针。正如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需要的是钢筋水泥等各种建筑材料的结合,要打通从路径到目标的创新之路,需要的是融合发展,只有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界和业界融合、国内和国际融合,才能持续赋能教育生命力和竞争力。在盛振文看来,产教交融、校企协作的思路更是民办学校高质量开展的必经之路。而从立异走向创业,则是打通了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最终一公里”。如何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一直是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上岗之后需求重新学习……都是终年摆在学生、校园和社会面前的“槽点”。让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无缝对接,扩展教育的专业广泛度,让“学有所成”愈加聚集“学有所用”,都是立异创业教育担负的任务。盛振文对记者强调,双创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并不冲突,要想搞好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还是得依托专业教育,从理论兴趣到实践技能,在专业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实战中合理创业。没有创新空谈创业缺乏力度,创新应该有一定的“门槛”,只有依托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发散、探索,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但创新的“门路”应该通向更多可能,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大众来说,“创新”并不要求科学技术上的重大进步,而是对传统的扬弃、对常规的否定、对定式的突破、对重点的超越、对平衡的打破、对动态的延伸,以及对高度的提升。所以,立异更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论。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维定式,对其进行传承、发散、批判、创新,这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应用路径就是创新的实践。“一桶水有多少?这取决于是多大的桶。创新就是要敢把这桶想象得极大或极小,”盛振文用著名的哲学故事这样解释创新。“其实在孩童时期,我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也没有其他的限制,黑板上的一个圆圈可以被认为是0、是字母O、是乒乓球、是太阳……但到了大学的黑板上,很少有人敢于回答这是什么。” 盛振文认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传统和规则所约束,创新教育就是要打破这些桎梏。谈及山东协和学院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盛振文非常骄傲。在他看来,此次大赛获奖是学校深耕双创教育多年水到渠成的结果,“我们并不是为了奖项而选择了现在的教学模式,而是真正将双创教育推到每个人的面前,包括全体师生、学术专家、企业专家等,得奖是社会对我们努力的认可。” 如何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山东协和学院的回答是双创教育是推动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民办学校实现变轨超车的有效路径,要让双创教育深入每个人、深入每堂课,深入学校和师生的“基因”。在盛振文牵头下,山东协和学院成立了双创教育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学院,他亲自担任小组组长和学院院长,各二级学院也分别成立了相对应的小组和分院。来自不同规划公司的企业家和学术专家则担任了立异创业导师,对学生采纳1对1的辅导和帮扶。对于学生个体,学校将根据他们的不同专业、特长、爱好等,遴选进入不同的项目和团队,通过长期的针对性训练,着重发掘他们的潜力与活力,激发他们的灵感与兴趣,鼓励他们在“互联网+”大赛的赛场上、乃至创新创业的领域中,敢于与来自985、211院校的学生竞争,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当下,山东协和学院正在推进“双万工程”,即一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一万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以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采取分层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实现从“项目人”、到“比赛人”、到“创业人”、到“事业人”的转变,最终为社会输送有事业心、有责任感、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双万工程”开展以来,活跃的教学形式吸引了更多师生的加入,学校建立了班级比赛、二级学院比赛、校级比赛、省级比赛、国家级比赛的项目培育、遴选与推荐机制,层层推进项目化教学的系统化管理。一直以来,山东协和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育有才能、有水平、有家国情怀、有立异精力和思想、有创业认识、有立异创业才能的人才,以人才驱动立异,积极探索为谁培育人、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的根本问题。盛振文也说到,双创教育不但应该融入专业教育,也应与思政教育有机交融,促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我国梦宣传教育、我国优异传统文化教育、法治与生态文明教育等范畴融会贯通,构成立体化的人才培养系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全国上下砥砺攻坚,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同时推动双创不断迈上新台阶。立异才能不断提高,新动能加速生长,对安稳工作和经济全局供给了强力支撑。更多人以双创出彩、靠斗争创造财富。创业走向群众、立异来自万众,会聚成推进经济发展的汹涌力气。山东协和学院有幸成为这个波光粼粼时代中的一朵耀眼浪花,盛振文感到非常荣幸。对双创教育有着更深期望的他,在采访结束时对记者笑言:“等到中国的创新创业真正普及,高校的双创教育达到很高标准,深入教育体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就可以取消创新创业学院了。